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全国环境卫生监测站工作条例

时间:2024-06-24 21:29:2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42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环境卫生监测站工作条例

卫生部


全国环境卫生监测站工作条例

1986年11月18日,卫生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生活环境卫生质量,预防和控制疾病,保护居民健康,促进环境卫生专业的发展,提高环境卫生工作的水平,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各级环境卫生监测站和卫生防疫站的环境卫生科(组)或相应机构(下称环境卫生专业机构)。
第三条 环境卫生专业机构的基本任务是:运用环境卫生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开展生活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掌握辖区内环境因素的卫生特征和人群的健康状况;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行使卫生监督权,根据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卫生法规、标准,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达到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四条 本条例由卫生部制订、颁发,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贯彻实施。

第二章 任务和职责
第五条 县、区级环境卫生专业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1.对县、镇、乡、村建设规划,小区规划,小型建设项目,街道、乡镇企业,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及生活服务性行业,城乡废弃物处理等实施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2.收集整理辖区生命统计资料和其他环境、社会资料。结合本地区特点,开展生活环境对人群健康效应的监测和调研工作。
3.对农村供水、粪便无害化处理进行卫生技术指导和卫生学评价。
4.对乡村、街道医院等的基层卫生防病组织进行环境卫生知识培训和业务指导。
第六条 地、市级环境卫生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1.制订辖区环境卫生工作计划,组织、指导、区、县级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开展各项环境卫生工作,定期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
2.参加制定辖区的环境卫生法规,为当地政府当好参谋。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有关卫生要求,工作规范和实施细则。
3.组织各区县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共同做好辖区内生活饮用水及水源地、公共场所和服务性行业生活居住区室内外空气等环境质量的经常性卫生监测监督和环境污染急性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
4.结合辖区生活环境问题,开展人体生物材料监测和环境卫生调研工作,提出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的措施和对策,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5.收集、整理、分析辖区生命统计资料,环境污染的健康效应监测资料,并按期填报“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监测报表”。
6.对城市建设规划、大中型建设项目实施预防性卫生监督。
7.对进入生活环境的主要日用品进行卫生学评价。
8.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技术、咨询服务。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卫生专业机构的任务和职责:
1.制订本地环境卫生规划,组织指导下级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调查研究、科研工作,统一评价指标,实施质量控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有计划地对本省环境卫生专业人员进行在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环境卫生专业队伍的素质。
2.参加制定本地区的环境卫生法规,制订有关地方性环境卫生标准、规范、程序、建立健全环境卫生工作常规、基础档案。
3.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居民健康状况、人体生物材料,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和服务性行业、生活居住和风景旅游区的卫生监测监督和环境流行病学工作。
4.对城市建设规划,大、中型建设项目实施的预防性卫生监督。积极参与环境影响的医学评价。
5.收集、整理、辖区生命统计资料、环境与人群健康效应监测资料,分析环境健康效应动态变化,提出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保护人民健康的措施和对策,包括环境病的防治等,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6.对进入生活环境的主要日用品进行卫生安全性评价。
7.开展环境卫生技术咨询服务。逐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信息系统。
第八条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的任务和职责:
1.组织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环境卫生监测、监督、调查研究工作,协助各地解决工作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2.参加全国性的环境卫生法规,标准的起草、制订、修订工作,负责提出全国环境卫生监测规划。组织协调全国性协作任务。
3.定期向卫生部报告全国环境卫生监测工作,为国家制订环境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咨询意见。
4.研究制订全国环境卫生工作程序和技术规范,统一全国性的环境卫生监测、检验方法,开展质量控制活动。研制有关仪器。
5.建立中心数据库储存全国环境卫生资料。在现有基础上初步建立全国性计算机网络,组织指导全国科技情报交流工作。
6.组织出版全国性环境卫生年报。
7.通过协作,举办培训班、讨论会等方式培训省级环境卫生技术人员。
8.研究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早期指标,研究健康效应及评价方法。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九条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是全国环境卫生工作的业务技术中心。
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地区(州、盟)、省辖市、地辖市均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环境卫生监测站,该站是当地环境卫生监测工作的业务技术中心。监测站的组织形式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决定。
县(旗)及市辖区卫生防疫站要有专业人员从事环境卫生监测工作。任务较重的县区也可根据需要,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建立环境卫生监测站。
第十条 要巩固和提高现有环境卫生专业队伍。根据当地人口多少,经济发展,在原有基础上逐步补充和增加各级环境卫生监测站专业人员编制。省、自治区及全国重点城市不少于40人,直辖市和工业较多的省,不少于60人,地区及一般城市不少于20人。
第十一条 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应有卫生、化学、生物、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环境卫生专业人员的职称及考核晋级办法,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本条例中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是指:对民用建筑、公共场所服务性行业,新建工程项目等进行卫生评价,选址、设计卫生审查,竣工验收等。
本条例中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是指:环境卫生监测、检查、评价,卫生技术指导、表扬、处罚,以及对从业人员的健康体验,核发,管理卫生许可证、健康证等。
第十三条 开展环境卫生工作所需的人员、经费、设备要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第十四条 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在开展环境卫生工作中要与城建、规划、环保、工商等方面加强协作,共同做好保护环境,增进健康的工作。


北京及周边省区市交通主管部门联防“非典”扩散工作方案

交通部公路司


北京及周边省区市交通主管部门联防“非典”扩散工作方案

交通部公路司
交公路发明电(2003)10号


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辽宁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中海集团,大连、天津、烟台、威海、青岛港:

  现将北京及周边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主管部门联防非典型肺炎扩散工作的方案通知如下:

  一、北京及周边省区市的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和有关各港口均应成立防治非典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制定值班制度,各省之间相互通报值班联系方式,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信息畅通,有关情况及时上通下达。

  二、如果在交通工具上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后,除司乘人员在交通工具上按有关规定迅速采取有关措施外,司乘人员应立即向交通工具所属单位报告,所属单位立即向省交通厅防“非典”办公室通报,无论车在什么地方,都由车(船)籍地省交通主管部门通知交通工具运行前方最近设有留验站的城市交通部门和当地卫生部门,由留验站当地交通部门和卫生部门做好留验的准备,并对同行人员进行检查和医学处置,并对交通工具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并经卫生防疫部门认定不会继续传播时才予以放行。

  三、若交通主管部门接到病人正在乘座交通工具出行的消息后,立即通报交通工具运行沿线的交通主管部门查堵该车,沿线交通主管部门迅速通报卫生防疫部门,一同以最快的速度堵截该车,对病人和同行人员、车辆按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四、若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人或疑似病人曾在十天内乘座过车船的,一经发现或收到卫生防疫部门通报,交通部门立即组织调出该交通工具始发客运站的旅客和司乘人员登记表,对与病人同行的旅客进行追踪和查找。

  五、渤海湾各港航单位实行相互通报和协作制度,港口客运站发现欲登船或已下船旅客有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除按要求采取隔离和消毒等措施外,应立即向当地省市防非典部门报告,向载运或拟载运船舶通报,由载运船舶对船舶进行彻底消毒,对与病人接触的船员进行隔离观察,并由船舶提供同船旅客的登记情况,由船方向到达港当地防非典部门提供同船旅客登记情况,以便跟踪查找和采取相应措施。

  船舶在航行期间发现船上有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应按要求采取隔离、治疗和消毒处理等措施,同时向船公司、船舶始发港、目的港及其当地防非典部门报告,并提供病人和同船旅客登记情况,以便预先采取相应措施。船舶即联系目的港或就近港口靠泊,由靠泊港口留验站或当地专业部门收治病人,同时对同船旅客采取相应隔离观察等措施。

  港航各单位除按要求做好预防和控制非典各项工作外,在运输期间发现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应相互通告,并向当地防非典部门报告。及时联系协调做好处治工作,重大问题由省市防非典部门间协商解决,以预防和控制非典疫病跨省流动。

  六、若发生阻断交通或救灾物资运输受阻现象,一经发现,迅速由阻断地所在省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协调解决,同时上报交通部。

  七、如果在防疫期间发生运输经营者严重违反规定,如发现疑似病人未按规定采取措施,由发现地交通主管部门立即报告本省交通主管部门,由省交通主管部门组织堵截,由堵截到的地方交通主管部门按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对未按规定进行消毒、或发生宰客、甩客、严重超载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需要对其经营资格、企业资质、驾驶员从业资格进行处罚的,由查获地的交通主管部门通报给车籍地交通主管部门按规定进行处罚。

  八、三地区的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发现特殊情况时,应随时上报我部,由我部协调各省交通主管部门,以最快的速度予以解决。
              

               二OO三年四月三十日





北京及周边省区市交通主管部门防控“非典”办公室联系表



省市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手机

交通部

010—65292722,65292723(日)

65292421(晚)
65292742


北京市交委

010—88011056
63014674(白)

88011065(夜)


天津市交通局
刘润辉王运福
022—23312981



内蒙古交通厅
郑关平
0471—6927926
0471—6927926


辽宁省交通厅

024—23873082
024—23873081


山西省交通厅
李秀保
0351—4031424(工)

0351—4031402(其)
0351—4031424

0351—4127482
13834506198

山东省交通厅
晋兰欣
0531—5693010
0531—5693041(白)

0531—2976969(夜)
13505312201

中海集团

021—65966877,65966373
65966399


大连港

0411—2624998

2624979
2624996


烟台港

0535—6742351
6742161


天津港

022—25707279
25706911


威海港

0631—5280930
5217705


青岛港

0532—2985051
2822878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综合开发改造旧城实行优惠政策的规定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政府


邢台市人民政府关于综合开发改造旧城实行优惠政策的规定


邢政[1995]21号 1995年10月11日


  为了加速邢台市区综合开发改造旧城的步伐,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美化市区市容市貌,特作规定如下:
  一、优惠对象
  凡取得一定开发资质的具有综合开发能力的国有、集体、个人及国内外开发建设企业,从事旧城区综合开发改造,均为优惠对象。
  二、享受优惠的条件
  (一)必须严格按照市区城市总体规划和旧城改造详细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
  (二)必须坚持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按照规划要求完善配套工程。
  (三)必须是从事住宅或商住一体(指一层为商业用房,二层或三层以上为住宅的建筑)和公共设施建设的。
  三、优惠政策
  (一)行政收费
  1、免收市政公用设施配套费、小区综合开发费、人防费、粉煤灰综合利用费、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费、消防费、文物勘探费、教育附加费、土地初级开发管理费、技术开发费、开发管理费、统一费率差。
  2、减半征收水增容费、房屋交易管理费。
  3、土地出让金在售房后计算征收,资金利润率在20%(含20%)以下免征,20%以上部分按规定征收。
  (二)税金
  投资方向调节税按翻建危房实行零税率。
  (三)资金筹集
  1、金融部门积极向从事旧城改造的开发建设企业提供按揭贷款。
  2、优先有偿使用房改基金用于旧城改造建设住宅。
  (四)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遇到特殊问题,由旧城改造指挥部视情况另行规定。